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13668832366

BR0.05型板式换热器

关于建立新型报纸图片编辑机制的思考

来源:BR0.05型板式换热器    发布时间:2023-12-08 21:46:00

  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对纸媒体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媒体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使传统办报模式的不足不断暴露出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大众日报》一直在为创办一流党报而锐意改革。作为一种重要的、具有独特传播规律的信息载体,新闻摄影一直为《大众日报》所倚重,对新闻摄影技术和设备的投入也一直全力而为。但是,在现行较为传统的采编运作模式下,与新闻摄影有关的一些问题不断暴露,甚至成为阻碍新闻摄影发展、影响报纸整体改革的因素。

  总起来说,这样一些问题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1.专业方面技术标准缺失。由于确定图片使用与否以及怎么样去使用的人员大多不是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大家往往仅凭自己的喜好或者经验选择、使用图片,落到报纸上的图片往往参差不一,表现出较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专业方面技术标准的缺失使摄影记者和摄影通讯员对报纸究竟用什么样的照片无所适从,影响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同时,专业方面技术标准的缺失也让更多的人觉得新闻摄影太简单、太容易,粗制滥造竟然成为一种必然,大量平庸的图片出现在报纸上,降低了摄影的品位和质量,最终将影响整个报纸的质量和发展。

  2.信息沟通不畅。由于没真正的图片编辑和协调人员,摄影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之间、摄影记者与版面之间,就不可能有顺畅通达的沟通。信息沟通不畅,使摄影记者漏掉不少有价值的新闻,同时,也极度影响了摄影与其它图像形态(比如图表、图示等)以及与文字、与版面的有机配合,影响了报纸最终的传播效果。

  3.组织不力。由于没一个真正站在报纸整体传播和宣传角度协调摄影工作的机构,对摄影记者的业务指挥和采访安排往往缺乏全局意识,工作的局部性、孤立性和不确定性日益明显。

  4.版面不靓。报纸上的新闻图片在承载、传播相应的新闻信息的同时,还有一个客观的功能,就是形成视觉兴趣区,刺激读者的眼球,强化整个版面的视觉张力,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由于没有统一的版面策划,没有对视觉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如何呈现在报纸版面上往往无凭可据,好照片被处理得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这些现象,大众日报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实行摄影记者“派驻制”,加强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策划等。但是,这些尝试无疑都是局部的、临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处理问题。在实践中我们领悟到:要办好一份有活力、着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现代报纸,仅靠经验和热情是远远不足的。对传播学的充分研究,对读者阅读心理的充分研究,对先进办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充分研究,结合实际为我所用,才是办好报纸科学的途径。新闻摄影的改革也一定要遵循这条原则。

  值得重视的几个重要观点从基本概念的角度讲,与新闻摄影传播相关的重要理论实际上并不复杂,简单地说,有这样几个观点值得参考:

  1.从对“新闻摄影”的概念解释上看。由于很多情况下,人们对新闻摄影的认识只限于从图片的角度或者图片生成的角度来认识,特别是报纸上的图片在大多数时候没有独立性,它只是报纸整体传播中的一个元素而已,所以,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弗兰克·卢瑟·莫特就第一次使用了一个将Photo(摄影)和Journalism(新闻,报道)连起来的词,创造出新词Photojournalism(我们暂译为“新闻摄影”)来概括报刊上“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所有报道形式”。这个概念不同于以往的是,它不再孤立审视新闻摄影,而是在强调摄影作为整个传播中的一个有机成分,来认识、拓展它的性质与功能。

  2.从生理接受规律上看。由于信息的视觉接受占主体,7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接受的,所以,在当代社会生活频率慢慢的变快的情境下,以视觉接受为主要方式的载体,比如图片、图示、图表、大标题,等等,就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信息传播载体。因为图像的瞬间性和直接性可以让读者在一瞬间接受相对完整的信息,因而是一种高效率的信息接受方式。

  相反,传统的以“阅读”为主要信息接受手段的载体,却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循序渐进地接受相对完整的信息,是一种效率较低的信息接收方式。

  3.从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上看。由于当代社会有很多读者———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而是非阅读者,或者说他们是报纸的“浏览者”。报纸要适应他们的这种阅读习惯,就要采用以非写作的方式,更多地以视觉方式传递新闻信息。两个很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很有名的《》从始至终坚持使用黑白印刷,但这些年他们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冷遇,因而不得不改为彩色印刷;另一份大报《华尔街日报》一直不重视图片的使用,它的发行量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这家报纸近些年也开始尝试使用图片这种报道形式。

  4.从视觉心理上看。“视框效应理论(ViewFrameDominoEffect)”认为,在一个画框中,只有一个视觉中心。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那些动态的、逼近的、突兀的东西更容易刺激人的视觉,从而形成视觉中心。同样,由于这种视觉注意的选择性,也就进一步导致了选择性的理解、选择性的记忆。或者说,只有那些有效地刺激了人的视觉的事物,才有机会刺激人的情感、启发人的思想。

  所以,一些真正以市场和读者为标准的报纸,都会大量地使用图像作为信息载体,并充分的利用图像形成报纸版面的视觉中心,形成版面持续不断的视觉上的冲击力。报纸图像化、彩色化、数码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这就是怎么回事像美国的《今日美国》、《纽约新闻报》、《棕榈滩邮报》,法国的《解放报》、《费加罗报》,我国的《华商报》、《东方早报》等报纸,都坚持在各个板块———尤其是头版上使用有强烈视觉张力的大图片。比如《今日美国》,根据爱德华·J·史密斯和唐纳·哈雅西的统计,这家报纸平均每个版面的“视觉要素”达7.2篇,74%是新闻图片,7%是图画,19%是新闻图示。陕西的《华商报》同样是一份以大图片吸引读者的报纸,为了刊登独家的、质量上乘的照片,这家报纸的摄影部是全报社最强大的部门,拥有20多位摄影记者、两位图片编辑和一位图片总监。而创刊不久的上海《东方早报》,视觉中心是最为核心的部门。

  通常,一份新媒体的创办或者一份老媒体的改造,需要经过以下程序:读者调查;在充分的读者调查基础上对报纸进行功能分区;由相应的专业方面技术人员———艺术总监、图片总监、文字主编,协同细化分区,并进行专业设计,形成风格统一的“静态版面”;按照以强调最终传播效果为目的的工作模式,分工细致而又协调一致地工作。

  WED是由写作(Writing)、编辑(Editing)与设计(Design)三个单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缩写而成,倡导由文字作者、编辑、摄影师、美术师、设计师组成团队进行集体实践。譬如,如果照片可以使一则新闻更具有说服力,摄影师就会在消息写出来之前,与文字作者一起讨论最具吸引力的图像和可能的最佳表现形式;若需要用图表来表现,平面设计师就会在一开始加入报道团队中,详尽地商议,必须有哪些信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如果仅用印刷上的处理就能成为传达新闻信息的最好方式,那么设计师就要在初期介入工作中,商讨报道的内容、标题的设计等所有问题。然后与图片编辑、文字编辑一同探讨版面空间和总体包装。最后,集合所有人智慧的版面如同有高水平指挥的交响曲。

  WED工作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美国著名的传播研究机构波因特学院的报纸设计家马里奥·加西亚和罗伊·彼得·克拉克提出来的。合作是WED的主旨。所以WED团队中的成员彼此倾听建议、互相学习对方的专业技能并通过探讨来决定怎样以最好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而带着“我们怎样方便读者阅读?”这样的一个问题开始的会谈,则是强调报纸最终传播效果的开端。

  在这样的采编体系中,图片编辑才真正有意义,图片才真正有可能成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视新闻摄影,才真正会落到实处。

  ①立足本报,确立新闻摄影的标准。优秀的图片不是指那些能在出版截止时间填补空白的照片,而是那些视觉上有挑战性、整体上能引导读者理解报道内容的照片,是可以帮助将报刊卖出去的照片。

  从某种意义上说,“图片编辑”这一个角色所肩负的使命,一是报道摄影标准的塑造,二是在标准的施行中不停地改进革新。尤其是在当代,在报道摄影随其载体一道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种方式,在媒体形态越来越多元化,功能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各种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不断冲击、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的态势下,如何确立图片的专业化方向,如何使刊发图片规则转化为有效的新闻传播规则,图片编辑责无旁贷。这正是美国著名新闻摄影教育家肯尼斯·考伯所谓“有成效的新闻摄影在于它的照片编辑者而不是摄影记者”的原因。

  ②获得图片。图片编辑每天工作的第一要点,就是以最快速度获得反映各种新闻的最优秀照片。

  为满足读者和市场的需要,图片的采集应该具有全球化眼光。所以图片编辑获得照片的途径应该包括自己的摄影记者、摄影通讯员、自由职业摄影师、通讯社、新闻图片经营网站、被采访机构的公关部门、被采访对象、本报资料室等。

  a.全面讲解整个事件的新闻价值,阐明图片可能的使用方式,比如如何与文字配合、与版面设计配合等,并据此提示应该拍摄什么样的照片。比如他能要求记者在拍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同时,也报道它的新闻背景或侧面故事。

  b.和记者说你的预感。当约翰·德尔尼克担任《时代》杂志的图片编辑时,他预感到中东事件将成为报纸头版的重要国际事件,他就指派记者在埃及总统萨达特于1977年首次访问以色列前就拍摄了两国元首的人像照片,结果,《时代》在中东和平事件的报道中占得了先机。

  c.提示可能的创新角度。新闻照片常常因为题材和形式的雷同而使读者视觉麻木,如何不断挑战读者的视觉经验,是摄影记者的事情,也是图片编辑的事情。图片编辑应该从大局出发,提示摄影记者在拍摄角度、用光、构图、动态感觉、景深等方面可能的突破,以获得富有创新特色的照片。

  d.尽可能为摄影记者准备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以为记者正常采访提供参考,也可以丰富后期的图片报道。

  e.提携有个性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的眼光是平庸还是杰出,能否发现、提携有个性的摄影师是个重要指标。60年代美国《哈泼氏市场》的亚历克塞·布罗多维奇就是理查德·埃夫登、康宏若林、布拉塞等摄影大师的良师益友,布罗多维奇也因此掌握了大量优秀的摄影资源。

  ⑥读者调查。作为职业人员,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对图片的判断标准,与大众并不完全一致。不经过科学的读者调查,报刊不可能完全知道读者的兴趣和审美水平。

  作为报纸整体采编体系中重要的一个角色,图片编辑的素质直接影响报纸的质量,所以,选择什么样的人担任这一个角色,很重要。理想的图片编辑应该具有以下素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每天所要传达的信息慢慢的变多,报纸越来越厚。而且,由于网络的快速地发展,报纸的网络化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在这种态势下,原来我们设想的一张报纸一两个图片编辑的编制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建立图片编辑团队,已势在必行。在国外,一些大报都有专门的图片编辑工作室,比如法国的《解放报》,摄影部共有8位图片编辑。

  为了有序工作,图片编辑团队可以实行图片总监总体负责、各个编辑分工负责的制度。比如由不同的图片编辑负责不同的新闻板块、网络版、资料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