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欧洲自然科学院正式公布了2023年度新增院士名单。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马凡华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马凡华,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西安交大内燃机专业博士学位,德国Aachen工大访问教授(2006年),嘉兴市长三角氢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担任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汽车分会副会长,《可持续能源》学术期刊主编,国际氢能标准委员会(ISO/TC197)委员,国际氢能经济伙伴计划(IPHE)联络与执行委员会委员,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中国科技部共同实施的“中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业化示范项目(项目经费3200万美元)”副协调员(2003-2007年)。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掺氢燃料内燃机燃烧、排放基础研究”(2011年)、“中重型燃气内燃机/汽车关键技术及应用”(2021年),获机械工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重型燃气内燃机关键技术及应用”(2020年)。 “高效率低排放富氢燃气发动机关键技术”已通过国家能源局组织的国家级能源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研究的富氢燃气发动机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中重型富氢燃气内燃机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以郭孔辉院士为主任的鉴定会委员会评价:“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富氢燃气内燃机燃烧理论研究和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辟了富氢燃气内燃机方向”。2022年,黄震、郭孔辉、黄维和、马玉山等多位院士评价“掺氢燃气内燃机燃烧理论研究和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863、国际合作重点项目6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20多项地方政府科技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 已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论文47篇,SCI论文总被引3000余次,2篇ESI高被引论文。2010年获中国内燃机学会“突出贡献奖”,2016年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十二五”机械工业先进科技工作人员。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 马凡华博士在掺氢天然气燃料(HCNG)内燃机燃烧、排放与控制领域获得了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 (1)研究获得了不同掺氢比对采用稀薄燃烧或理论空然比燃烧方式的天然气内燃机燃烧、排放及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之后发现:随着HCNG内燃机燃料中掺氢比提高,HCNG内燃机稀燃极限拓宽、有效热效率提高、THC和CO排放降低、NOx排放提升。 (2)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HCNG内燃机湍流卷吸燃烧模型和全掺氢比范围的层流燃烧速度公式,并应用于HCNG内燃机燃烧和工作过程仿真模拟,并得到普遍应用。 (3)研究根据结果得出:当选用20%掺氢比的天然气掺氢燃料时,HCNG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等综合性能指标达到最优,这一结论为中国首个车用HCNG燃料国家标准制定提供了依据。 (4)提出了在HCNG内燃机不同负荷条件下选择相对应的掺氢比例这一协同控制方法,能够得到HCNG内燃机全工况最优综合性能。在HCNG内燃机小负荷时,掺氢比范围为30%~50%;在HCNG内燃机中等负荷时,掺氢比范围为15%~30%;在HCNG内燃机大负荷时,掺氢比范围为5%~15%。 (5)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和遗传算法的HCNG发动机性能优化和标定方法,可大幅度缩短发动机研发时间和成本。 (6)牵头自主研发成功了电控喷射HCNG发动机,其排放在达到欧V、并满足EEV(环境友好型汽车)排放限值的前提下,发动机ETC循环燃料消耗率(按等热值天然气计算)比原天然气发动机(排放达国III)低7%、而动力性保持不变。研制成功了四辆配装HCNG发动机的城市客车,在北京2008奥运会和贵州成功示范运行超过10万公里。2020年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台1500千瓦HCNG内燃机发电机组,并投入商业运行。 (7)作为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中国科技部共同实施的“中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业化示范项目(项目经费3200万美元)”副协调员和中国第一个加氢站技术负责人,参与研发四款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加氢站,该加氢站从2007年成功运行至今。 欧洲自然科学院由欧洲多国科学家组织成立,现有1700名院士,设有路德维希·诺贝尔奖获奖者通道,多名院士获得诺贝尔奖,另有30多名院士是欧洲知名科技奖获得者,是欧洲跨地域和学术认可度最高的科学院组织之一。目前在德国、俄罗斯、日本等世界33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和办事处。 科学院采用严格的院士递补制度,当选院士需经院士推荐、形式审查、答辩审核、投票选举、主席团审议、公证员公证、勋章授予、外交部发函等严格的学术评审和法律流程,主要考察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创造性贡献与影响力。 |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
|